第876章 金牌榜、大整顿、踏雪-《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第(2/3)页

    在神州念中等学堂的考生,录取分数会低一些。

    而在殷洲念中等学堂的考生,    录取分数会略高。

    目前大明社会还没有那么内卷,在不少人看来,    念大学并非是唯一的出路,甚至都不是最好的出路,好儿郎更应该参军入伍。

    所以暂时还没有殷洲定居者有动力冒着风险,将子女送回神州,搞所谓“科举移民”。

    至于未来……

    还是那句话,拥有20亿~25亿人口的环太平洋大明帝国,再怎么内卷都卷不到哪里去。

    而且到那时,    神州与殷洲的差距肯定已经消除,甚至倒挂了。

    自然也就无所谓“科举移民”了。

    而四大内蕃终究不是真正的大明公民。

    他们就没有那么多政策倾斜了。

    其中,西楚的学生是待遇最好的。

    他们报考大明各所大学的录取率是与大明神州考生一样的。

    某些特定专业甚至录取率比大明本土学子还要高一些。

    这是大明给予戍边功勋子弟的优待。

    南唐和拉华,录取率就只有西楚的三成左右了。

    而鞑宋,    更是只有一成。

    可以想见,缺乏强力政府的南唐也好,拉华也罢,一定会快速出现教育产业化,私塾的教学能力将远远高于公塾。

    但有一说一,私塾这种精英教育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虽然取材范围较小,但培养出超级天才的概率却不低。

    尤其是那种严重偏科的怪才他们在中学教育中很容易被比较呆板的考试模式所淘汰,但是进入到大学就会因为某一方面的超强能力而一鸣惊人。

    然而使用公共资源专门筛选、培养这样的怪,才将会极大增加社会教育成本,私塾却没有这样的烦恼。

    这可以说是大明义务教育制度最大的缺陷了。

    不过无所谓,对于大明来说,你的人才很不错,不过下一秒就是我的了。

    那种专精一科的怪才,可以通过特别考试被吸纳进大明。

    而一般的天才则会被高等科举吸纳进大明。

    甚至就算在高等科举中成为漏网之鱼,之后的研究生阶段依然有机会来到大明深造。

    小国给大明培养天才、人才、怪才,这其实也是一种双赢,毕竟这些可造之材也只有在大明这样的肥沃土壤中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伊国兵作为礼部左侍郎,此次就是要全面考察南唐各大私塾的办学质量,并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培训。

    大明与南唐制度不同,国家运作模式也不同,但忠君爱皇,拥护大明的思想必须不折不扣的相同,决不能有半点马虎。

    伊国兵很清楚,南唐的传统知识分子里有很大一批人是对于朱富贵陛下心有怨恨的。

    别的不说,被朱富贵陛下亲自一脚踹出衍圣公庙的曲阜孔家人,就不可能不心怀怨恨。

    孔家分为南孔北孔。

    之前的大抉择中,被历代尊为衍圣公的曲阜孔家跟着李鸿章去了南非。

    而衢州南孔则响应大明朝廷的号召,接受土地赎买,积极投身华夏复兴的浪潮之中。

    甚至南孔子弟中还有好几人参军入伍,参加了德武十二年对英属马来亚、英属缅甸、英属印度的战争。

    而北孔子弟,如今在南唐混得则比较惨。

    富贵陛下不喜腐儒,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李公爷虽然能收留他们,却也不敢给他们官做,更不会承认所谓的衍圣公了。

    开玩笑,他李某人自己才是公爵,你特喵还想当并肩公?

    无法进入官场,打黑鬼圈田地又圈不过别人,孔家不少人便重操旧业,开始当老夫子。

    当然,不是所有老夫子都不识时务,与天下大势作对的。

    但出于文人的清高也好,作为上个时代的遗老天生敌视新事物也好,他们中不少人是不喜欢大明,不喜欢朱富贵的新政的。

    而偏偏这些人,又把持着蒙学,对孩子的三观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来的去芜存菁,这些两面人与害群之马已经少了很多。
    第(2/3)页